close

洋自幼小就養成晚睡前起床後要與我親親抱抱,完成這個甜蜜儀式才會心情愉悅,當我是全職媽媽或洋上學時這些都不成問題,但寒暑假為能讓洋有充足的睡眠,望著他熟睡地像天使般的臉龐總是不忍叫醒而先行上班去,幼時洋醒來會哭鬧一陣,接著狂call我的手機哭著說:「媽媽,現在馬上回家,我要媽媽抱抱」,幼稚園階段時每當他這樣哭鬧時我總會好心疼,也會質疑自己上班的意義,當工作與陪伴孩子時間上有衝突時必毫不遲疑的選擇孩子,工作可以等待但孩子的成長陪伴卻僅有一次機會不容錯過,但事後想想孩子也需要適時學習父母不在身旁時的分離感與自處,今是洋爸call手機給我但卻被洋切斷電話可見他有多生氣,果然我下班返家時發現門多上一道鎖,他生氣用力的將乒乓球往牆面丟擲怒氣未消,我抱著他試著與他溝通並了解他的想法,一直以來我自以為想讓他多睡的用意非但不領情反破壞了親子關係,洋明確地讓我知道,每天的抱抱對他而言是最珍視在乎的,讓我想起身體的接觸與精心的時刻這兩種兒童愛之語,每個孩子成長的需求不一,管他現在幾歲只要孩子任何時刻需要愛的抱抱,盡情張開妳的雙臂給予大大地擁抱著就對了,很慶幸小四的洋對我仍保有如此緊密被需要的感覺,哪一天他不再喜歡與我抱抱時才真該為此感到失落難過呢。

我們全家都很喜歡抱抱,此習慣卻是在洋出生之後,天使般可愛的洋讓我發揮母愛天性,喜歡時時刻刻與他親膩逗弄著,不知不覺地將擁抱的種子在洋心中深深種下,讓他從小體會擁抱時愛的力量及學會深情、心靈的溝通,將來再傳給他愛的人及子子孫孫。以往我也像多數的東方人對擁抱是不習慣陌生的,是孩子讓我們自然地學習擁抱,並享受這份甜蜜的情感依賴。我們總愛三人共坐一張沙發黏在一起,三人躺在床上談天看電視,總愛一同搔癢逗弄洋兒,很慶幸洋爸會主動也很喜歡陪洋玩樂,也是兒子的大玩偶,對小男孩的成長來說,有爸爸的陪伴與良好互動是很重要的,這是媽媽難以取代的角色。

在學前教育雜誌中看到關於親子抱抱的篇章,想不到小小的擁抱動作卻蘊含著許多技巧與學問,大家互勉之。

 《轉載於學前教育雜誌》

親密接觸從出生開始
小寶貝出生了,您每天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把他抱在懷裡,永遠不分開。他也在您每天的擁抱中感受穩定安全,感受感官刺激,感受到爸媽無盡的愛,在緊緊相擁中,他開始了愛的人生。
......................................................................................................................................................................
觸覺是胎兒最早發育的感覺系統,七週左右的胎兒,口腔就會對外來的觸覺刺激有所反應,並能透過皮膚感覺周圍的環境;另一個較早成熟的系統則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系統,藉此接受母體搖動所傳來的刺激。

擁抱讓孩子回到子宮
出生後,新生兒在視覺和聽覺系統尚未成熟之前,靠觸覺認識外在的世界,靠平衡感認知身體的姿勢變化。所以,當媽媽輕輕地搖晃、撫抱他時,媽媽正給孩子此時最能感受到的兩樣刺激——觸摸和搖動。
許多研究顯示,媽媽擁抱初生嬰兒,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嬰兒從媽媽的子宮初到人世,新的環境、新的生存條件,難免有不適的無助之感。把他擁入懷裏,讓他體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減低他適應新世界的焦慮,感受到爸媽的歡迎。

擁抱的親子對話
很少有嬰兒不喜歡被大人抱,「抱」是肢體碰觸的感官觸覺需求,柔軟、舒適、溫暖的感覺,具有安撫、放鬆的功能;通常抱起哭泣的嬰兒,只要他不是肚子餓或生病,多半可以感覺到嬰兒的身體會從緊張逐漸放鬆。
擁抱也有促進生存的功能,早產兒的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裡,她的懷抱就如同「保溫觸覺袋」,提供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的能量。心理學家曾研究印度恆河猴,發現幼猴對柔軟的偏好,雖然幼猴會到手中握有奶瓶的鐵絲母猴(用鐵絲做成的物體)處喝奶,但喝完隨即又會返回用毛巾包著的鐵絲母猴身邊磨蹭窩著,因為毛巾提供了舒適與慰藉。

其他型式的撫觸也可調控嬰兒的神經系統。觀察研究顯示,哺乳母鼠對幼鼠的舔觸會影響幼鼠的心跳、體溫、生理節奏、免疫系統與其他生理狀態;而人類母親在哺乳過程對嬰兒的撫摸,會無形中調控小嬰兒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在爸媽溫暖的包圍下向外探索
成長中的寶寶正透過統合各種感官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所接收到的訊息,來勾勒出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從不經意的反射動作、觸碰,到能夠有意識的尋求資源,寶寶漸漸學習到自己可以經由肢體動作及感官探索,對週遭環境做出更多自主的反應。
如果爸媽能夠提供足夠的溫暖保證,可以協助寶寶建立對人的信任與安全感,作為往後學習獨立的基石。他藉由感受體溫、氣味、力量、韻律,認識爸媽、認識自己、認識環境。

******************************************************************************************

你,抱對了嗎?
老人家常說,孩子一哭千萬不要趕快抱他,那會寵壞孩子,但也有人說擁抱可以立即安撫孩子,到底應不應該抱孩子呢?
......................................................................................................................................................................

孩子為什麼要您抱?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寶寶六個月大開始認人的時候,會因為看到陌生人就焦慮,父母離開就哭鬧,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自然表現。爸媽這時要常抱抱他。等到這段時間(6個月至一、兩歲間)過去後,這種依附的需要便會逐漸減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嬰幼兒在學會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借助爸媽的擁抱,來移動身體、擴展生活的空間,這在孩子能自由活動後就逐漸消失,到時他忙著玩,可不一定要您抱囉!
●制約習慣的反應
爸媽聽到孩子哭了,就把他擁入懷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學習到:不舒服、有需要時就哭;哭了以後就期待著被抱。如果沒有人抱,便哭鬧不休。尤其4~8個月大時,正是伸手取物或握奶瓶的開始,東西掉了他才知道會去找,所以寶寶的經驗是「哭了→媽媽來了」、「哭了→媽媽抱了」。

抱多就黏人?
寶寶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並不懂得「忍耐」,因此,當他以哭表達被擁抱的需要,卻受到忽視時,他只會愈哭愈大聲,直到聲嘶力竭,此時他的失望與無助已經佔滿心頭。
寶寶哭了,我們就該去抱他、觀察他、瞭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為怕給他過度的疼愛,而對抱抱有點遲疑。如果我們對於寶寶的呼喚不加理會,恐怕幼小的心靈會有挫折感,影響日後對這個美好世界的信心喔!

愈抱愈不依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安絲渥(Mary Ainsworth)研究發現,哭了之後立即收到反應的嬰兒,一歲以後還會哭鬧的比率比較低。學者認為,媽媽對嬰兒的需求愈是敏感,嬰兒就愈有安全感,不但能和媽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且敢於外出探索,逐漸脫離依賴。
個案研究則發現,兩個在兩、三個月大時哭鬧程度相當的嬰兒,A寶寶的父母對孩子哭鬧不煩不亂,仍然跟他說話,抱著逗他玩。B寶寶的父親則極少花時間陪小孩,只要他一哭,母親就把他抱在懷裡走來走去,很少跟他說話,或是陪著他玩。等到一歲左右,A寶寶只要在父母身邊不遠,大部分時間都能快快樂樂地自己玩:B寶寶卻仍然時常哭鬧,要求大人抱。

爸媽對於孩子的需求及成長的脈動較為敏感,較能適時擴展孩子的行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況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樂。所以研究中的B寶寶仍然得倚賴較原始的方式──被抱才覺得安全、快樂。

抱,就夠了嗎?
從表面看來,抱孩子不過是把孩子抱在懷裡而已,事實上,有幾種常見的「抱」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
●應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純」抱孩子,也就是兩手抱著孩子、眼睛卻盯著電視或是與人交談,很少注意、關切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或與孩子有任何溝通。這使得「抱」成為大人的負擔,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滿足,枉費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家長在孩子哭鬧或有異樣反應的時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來抱孩子。這種處理態度往往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面對和等待—面對遭遇不適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媽媽把事情做到一個段落。
●控制型
這種態度多發生在孩子開始學爬或學走,對周遭事物充滿探索興趣的階段。為了避免孩子亂爬、亂摸,有的家長索性把孩子抱在懷裡,以避免處理善後,但是卻因而限制了幼兒四處探索的機會。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錯過孩子行為發展的關鍵時刻,阻礙了發展學習獨立的基本能力。

**********************************************************************************************

抱抱啦啦隊關鍵報告
擁抱對東方人而言似乎是不太常見的行為,即使是對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年齡之後也逐漸不再親密擁抱。但我們需要從孩子小時就播下愛的種子,擁抱對孩子的影響力是無法想像的!
.....................................................................................................................................................................

擁抱讓寶寶學習加分
●和媽媽的親密接觸有助寶寶的語言學習!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心理系和富蘭克林學院生物行為中心,合作研究嬰兒對母親微笑撫愛而產生的行為反應和幼鳥學唱歌的關聯。研究顯示:和母親的親密接觸有助寶寶的語言學習,寶寶就像幼鳥一樣,會特別注意週遭聲音和相對造成何種行為結果的關聯。也就是說,父母的正面反應,會讓寶寶更樂於嘗試和您溝通。

實驗過程是以30名平均8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觀察他們和母親以特定方式溝通的反應,並以視聽儀器紀錄過程,以便比較結果。在這30分鐘的溝通過程中,母親並沒有改變對寶寶說話的方式,而是有無碰觸寶寶或是對寶寶微笑,只要母親有微笑撫愛,寶寶就會發出較類似語言的聲音。

學者認為:雖然經常和寶寶說話絕對是幫助寶寶學說話的方法,但是,適當的關愛擁抱更會有加分效果!

擁抱影響孩子愛自己與愛別人的方式
●擁抱等於對孩子說「我很喜歡你」,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可愛的!
對於上了小學或更大的孩子,父母的撫抱對他們的影響又是如何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護理學院的魏珊達博士(Dr. Sandra Weiss)曾經針對「撫抱與孩子自我形象的關係」做過研究。

魏博士發現,較常受到父母撫抱的孩子,有較佳的自我形象,而且與父親是否時常和孩子做身體的接觸,有格外密切的關聯,父親活潑有力的撫抱方式,能導致孩子高水準的自我形象。

魏博士說,父親和孩子一起的扭打玩鬧,以及母親溫柔的撫抱,都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當父母觸摸孩子時,等於訴說著「我非常喜歡你」,不但有助於孩子分辨自我和他人的關係,也能讓孩子發覺自己身體的特質,感覺到自己身體是可愛的。

當孩子逐漸長大向外發展時,小時候受到的懷抱與撫愛的經驗,會影響他對別人的親密態度,甚至養育下一代的方式。正如蒙艾理(Ashley Montaga)在「觸摸」一書中所寫的:「疼愛孩子的母親會摟抱孩子,這個孩子——不論是男孩或是女孩,長大以後也會擁抱他所愛的人。」

擁抱幫助孩子發展獨立性格
●平日就獲得親密擁抱的孩子更能獨立探索與自主
其實,孩子並不會一直都要父母抱,在孩子開始學走路或探索周遭的環境時,他常會回到父母的身邊享受撫慰,然後再次鼓起勇氣出發;剛學走路的孩子,依賴性和自主性並具,他仍然需要撫慰,尤其是在疲累或煩燥的時候。但是,有時候他也會推開父母的手或掙脫別人的懷抱,這時父母和孩子的身體接觸,就要由長時間的擁抱,改為簡短的摟抱和親吻了。

研究顯示,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依附及跟隨,有助於孩子的發展,反之,將導致孩子的疏離和孤僻。

*****************************************************************************************

孩子成長的定心丸
小寶貝,今天晚上,你幫媽媽搥背抓肩膀,你的手力剛剛好,真是舒服。——翰媽
媽咪,我好喜歡你抱我。可是我已經長大了,不敢跟你說抱抱。剛剛你抱我的時候,我好愛你喔!——小翰(中班)

這是有一回親子按摩活動中,翰媽與翰翰的對話。
.......................................................................................................................................................................
孩子永遠需要你的擁抱
或許你以為,大一點的幼兒已經不需要爸媽的擁抱拍撫,其實不然。

不論年紀多大,人都喜歡被溫暖擁抱、被溫柔接觸的感覺,尤其是自己親近或是重視的人。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即使
不同社會環境下的人,對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personal space)會有不同的需求,但基本上人與人相處時,如果加入身體上適當的
碰觸,很容易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一點,信任感也會上升一些,因肢體語言習慣差異所造成的誤解也會減少。

抱抱代表全心的接納
對於正在拓展生活經驗的幼兒來說,身邊大人的擁抱,扮演著重要安定劑角色。

當你雙臂敞開、面帶笑容地面對孩子時,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的表示。人的上半身與雙手張開所圍成的空間如果愈大,
表示彼此可以接觸的面積愈大,也就是對方被接納的感覺愈強。

像麥當勞叔叔的坐姿是略往後躺,許多大型絨毛娃娃設計成擁抱的姿勢,所造成胸前廣大的空間,給人一種「來吧,來坐坐吧!」的感覺。因此,一個大大的擁抱、一個有默契的拍觸,都可讓孩子感覺到爸媽的愛;當孩子心情不好、遭受挫折時,更可以安撫他的情緒。

展開人際的親密體驗
尤其,當孩子開始托兒所、幼兒園生活時,他所遭遇到的不再只是爸媽或是親近的家人,還將密切接觸其他的帶養者或照顧者,例如保母及幼兒園老師,並且逐漸展開人際生活。

剛開始踏出個人世界的幼兒,親近大人的親密接觸,除了可以滿足對他信任與愛的需求,他還必須透過充分的肢體經驗,認識自己的體能極限、學習適切的肢體語言,例如:自己的手臂究竟有多大的力氣、什麼樣的力量是適當的、撫摸和拍肩有什麼不同;哪一個身體部位比較敏感、哪一種狀況下可以給別人大大的擁抱,什麼時候不適合…。這樣的學習,不是語言就可以說清楚,而是需要日積月累「親身」體驗。

親密接觸要在平日下工夫
如果只有當孩子哭鬧時才擁抱,是不夠也不自然的,有些孩子會一時不敢接受而感到更加彆扭或是排拒,有些孩子則誤將這樣的身體
親密碰觸當作鬧脾氣後的獎勵回饋,反而容易加強了他的負面行為。

想要透過身體的接觸來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互動,必須在平日生活中,經常自然地抱抱孩子,摸摸他的頭、臉,拍拍他的背,
來傳達重要的訊息。藉由肢體接觸表達情意,剛開始可以用語言和表情加以解釋這些動作的意涵,例如,急促地輕拍手背表示
禁止、沉沉地輕按肩頭表示肯定、輕推背脊表示鼓勵,溫柔撫摸額頭或面頰表示「你真可愛」…。慢慢地,這些互動會形成彼此
之間溝通的默契,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也能學會適當運用自己的身體,對你或其他人表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