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多少都有婦科疾病經驗,巴氏線囊腫是其中之一,較少人聽過,教人害羞的疾病。

起先我並不知這是什麼病?網上查了一下可能是巴氏線囊腫,腫痛感加劇,令人坐立難安,決定去趟婦產科。

雖已生過孩子,但每次內診還是覺害羞與恐懼,喜歡以女醫師為先。

內診後,確認病因是巴氏線囊腫,醫師開三天藥內服外敷。

第三天仍不見好轉,決定下班後去恩主公醫院看看。

進入診間,待診時上一位是安裝避孕器,談話內容我全都聽見了。

換我了,約略說明這三天的就診及服藥過程,拿出藥袋與明細供參考,醫師說這症狀服藥不會好,進入內診,醫師說是細菌感染,免疫力低易感染,復發機率50%,兩種治療方式,針抽或手術,第一次先做針抽,若下次再復發就得手術一勞永逸。

我疼痛止數較低,無止痛劑情況下做針抽聽了就害怕,下針時護士要我深呼吸緩緩吐氣,感覺很像生孩子,針抽好幾次,每次我都唉叫連連,下一位候診者應該被我嚇壞了,但真的很痛!

完成後,會有點滲血,診間有供衛生棉護墊取用。

回到醫師辦公桌,示意我請坐,我痛的兩腿還在發抖,緩緩坐下,看醫師畫圖講解,護士給一張文件,內容約是醫療資料上傳雲端,得病患同意簽字,簽完發現我的字好醜,護士笑說沒關係我知道妳還在痛。

醫師開藥前都會問,會不會對藥物過敏?但我不知藥物過敏會有哪些症狀啊!不知怎麼答。

終於,批價領藥,回家。

醫師開這顆CEFADROXIL(膠囊)抗生素和一條藥膏,只需早晚服用,我心想太好了,只需吃一顆藥,因我討厭吞藥。

IMAG2963_mh1447983094349.jpg 

IMAG2967_mh1447983411955.jpg 

晚上我就乖乖服用醫師開的藥,洗澡完出來卻覺渾身發冷,感覺不太對勁,躲進被窩早點休息好了,但身體愈來愈燙,哇!測量近40度,趕緊電詢藥師,建議家中若有普拿疼先吃一顆,續觀察體溫。

於是我吃了一顆普拿疼,次日早晨體溫約37度多,有好些了,老公稍放心上班去了。

吃過早餐我又吞那顆抗生素,全身無力痠痛不舒服感覺又來了,體溫也高到38度多,於是中午老公趕回家備下午帶我回診。

中午我已網上掛號,目前週四下午婦產科是由四位醫師以輪值方式門診,今不是原先看的那位醫師當班,於是電腦日期變成下一週週四,我只好趕緊現場掛號,掛到主任醫師門診也不錯。

進入診間,說明前幾天過程,昨日針抽治療和服藥後發高燒狀況,主任說行醫三十幾年還沒遇過因針抽而導致高燒,除非是治療過程清潔不當造成感染,內診後說傷口沒感染很好啊!是不是之前有感冒呢?

但我沒感冒症狀啊!建議我暫停服用這顆抗生素,為了確診於是做抽血檢驗,結果白血球數8500,排除感染引起的高燒,他研判會不會是藥物過敏呢?於是停用這顆CEFADROXIL(膠囊)抗生素,改開緩解發燒疼痛和胃藥給我。

回家細看這顆KETO CAP膠囊的副作用,竟有體重異常增加,這是什麼藥啊!

IMAG2962_mh1447983107456.jpg 

這顆愛姆得錠胃藥,需嚼碎後服用,我很怕苦藥味,嚼碎豈不更苦,沒想到第一次入口嚼碎後我笑了,甜涼好吃耶!

除了表非鳴嚼碎好吃外,又多了一顆好吃的胃藥,自費195元很值得!

IMAG2964_mh1447983081703.jpg 

那顆CEFADROXIL(膠曩)抗生素與我八字不合,拍照記錄下來,拒絕往來!

這次,名副其實吃錯藥,小心服用為妙!

以下參考網路資料:

藥物過敏(drug allergy),藥物不良反應的一個類型,由藥物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變態反應病變。亦稱藥物變態反應。其表現有發熱,各種形態的皮疹溶血、肝、腎病變以至休克等。以上現象輕重不一,均與應用的藥物種類、方式等不同有關,臨床上應與發熱、發疹性疾病鑒別。處理方法為立即停用引起過敏的藥物,並對症治療。

藥物的不良反應的定義是,當我們原本為了預防或治療疾病,經由適當的途徑接受了標準劑量的藥物,身體卻對這一藥物所產生的任何有害的或非預期內的一種生理反應。藥物不良反應其中包括了:藥物過量、藥物副作用、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藥物耐受不良,或藥物過敏反應....等等。根據不同西方的資料顯示,大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三十的病人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住院,而其中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是藥物過敏,大約百分之五的成人至少對一種藥物過敏,而一萬個藥物過敏中有一例死亡。藥物過敏反應通常與接受的藥品劑量多寡無關,僅只見於少數特異體質病人。本文約略說明藥物過敏的形成、症狀、造成過敏的藥物及提供患者一些須注意的事項,以供事後醫療處理的參考。

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是身體裡天生的防衛網,若是遇到外來不同於本身的物質(通常是大分子),基於保護身體的功能,免疫系統會有一連串的變化,目的是要排除這些外來的物質,然而在身體對抗異己的過程裡,有可能某些異於平常的症狀出現,或輕或重且因人而異,這就是所謂的過敏症狀。一般的藥物,由於分子結構不大,即使進入體內,也不致於引起身體「注意」而產生免疫反應,少部份的藥物,其代謝的過程中,代謝物結構會和體內的大分子結合,進而引起免疫系統反應產生過敏,某些人只對特定藥物過敏,所以治療時可使用其它不同結構但相似效果的藥物取代之,但有些人卻對多種藥物產生「交叉過敏」,過敏藥物第一次投予並不會產生過敏的反應,必須要投予過一次之後,間隔一段時間,再接觸同樣的藥物,才會產生過敏。

由於遺傳、性別、年齡、藥史、患病的不同,服藥之後發生過敏的機會或嚴重情況亦因此有所不同,但目前並無明確的因子可決定過敏的發生。

理論上,任何藥物都有引起過敏的可能性,但有幾類藥物是較常出現的,像抗生素、胰島素、放射線顯影劑、麻醉劑、阿司匹林、非固醇類抗炎劑、維他命、食品添加物和鴉片類藥品。

抗生素中的青黴素類和頭孢子素類最常引起過敏反應,症狀也最嚴重,上述二類藥物中的化學結構,經過人體的代謝後,會和體內的蛋白質結合成較大分子,而具有抗原性,即是會引發免疫反應的特性,胰島素為大分子蛋白質,其敏感多為局部性,放射線顯影劑,百分之二以下的病患對此過敏。

此外,有些服藥之後的反應,也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感,稱做藥物不耐症,但並不能歸類為藥物的過敏,患者會有一種或多種胃腸方面的不適,例如噁心、嘔吐、下痢、腸絞、腹痛、頭昏等,另外,藥效本身也會引起一些生理反應,常令人誤以為是過敏,例如降血壓劑中乙型接受器阻斷劑和血管緊縮素轉換酵素抑制劑引起的昏厥和低血壓、鈣離子阻斷劑引起的心跳減緩,上述諸反應和藥物過敏的不同,在於藥物過敏有免疫系統的參與,而上述則無。

對於不同藥物過敏,有不同的預防和處理的方法,例如,過敏藥物診斷或敏感性測試,替代藥物的使用,或對不能替代的藥物採去敏感的方法,配合針對不同的過敏症狀,進行藥理或生理方面的處理。

藥物過敏,雖然常因許多的因素干擾而造成確定的困難,但患者或家屬若是能在萬一過敏發生時多加注意其症狀並提供正確的描述,更能加強過敏藥史的確立。

萬一您曾有藥物過敏或不適的的情形,別忘了每次看病時,主動提醒您的醫師或藥師,並建議您將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名稱寫下來隨身攜帶在身上可提供醫護人員做為參考並且更能確保個人用藥的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