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洋突然在晚餐時問:「什麼是夢遺?」,喃喃自語:「女生月經週期是28天,第45天若還沒來就是懷孕了」,聽完我嚇得差點噴飯。

吾家有子初長成,驚覺到什麼時候我的寶貝已快步入青春期,需和他談論起兩性教育,驚慌卻故作鎮定的我根本還沒準備好,原來是學校的健康教育課有提,原來現性教育已降至小四就開始上。

現階段在性別相處上還沒完全區分較不會覺尷尬,看樣子我得上網備些資料來解答寶貝對性的各種疑惑。

寶貝問的很自然,完全不會覺害燥或不妥,歸咎於從小他常與我或爸爸共浴,對男女生身體的差異早習以為常,我們以開明的態度灌輸他這是種成長的喜悅。

當他可以如此自在的與我們談論起性教育話題,感到很欣慰。

從幼兒期我就常請他去幫我拿衛生棉,洋好奇問:「這是什麼?」,我說「這是衛生棉,女生長大後每個月都會有MC,就是屁會流點血,跟你的尿布功能差不多」,也不知他是懂非懂,久了習慣了他看到血也不會感到太害怕,也知MC期間我會肚子不舒服,知道要較體恤女生,生養兒子真的是在幫別人養老公,無私奉上一位體貼的新好男人。

 如何跟孩子談兩性教育

**以下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9/03/07 家庭版文/張慧心

 大多數的家長總認為「性,可以做,但不可以說。」所以當孩子小時候和父母共浴時,問:「爸爸和媽媽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娃娃是怎麼來到人世的?」大人往往尷尬得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解釋。

 

  心理諮商專家王瑞琪說:「不論在家庭或學校,教導性教育時,『如何教』永遠比『教什麼』更重要!」換言之,父母最好能以健康開明的態度、正確的語彙,告訴孩子適合他年齡知道的性知識,而不是脹紅臉,說不出話來,隨便搪塞,甚至斥責孩子,讓孩子對性產生羞恥感。

 

  至於家長擔心的「尺度」問題,高松景建議:青春期以前,性教育的內容重點應放在「事實」的說明,不要說謊或有過多描述,也不必長篇累牘;對青春前期及青春期孩子,則要教導關於性的價值觀、判斷力,讓青少年明白親密關係中隱含的尊重與疼惜。

 

  以上例而言,爸媽可以很溫和的告訴中年級以前的孩子,這世界有男人、女人(至青春前期才談到第三性、同性戀、變性等議題),身體構造不同是因為身負不同任務。若孩子進一步追問,談到受精和生育,則只要說明:「爸爸把精子放進媽媽的身體,經過九個多月的孕育,就會生下寶寶。」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談話的內容不必談太多性行為的過程,改成談論性心理、性安全、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在實際表達上,不宜太過嚴肅說教,最好輕鬆過招,或能寓教於樂,讓孩子清楚明白父母的底線在哪裡,父母期望孩子對待自己及對待異性的態度是什麼。

 

  親子專欄作家汪詠黛的大兒子,國中畢業時曾想和女友「獨立」。為了怕太早做阿媽,汪詠黛和孩子以聊天的方式,計算兒子若搬出去住,每個月打工能賺多少錢,而房租、水電、吃飯,和女友約會……需要多少錢,兩相加減,兒子立刻打消追求自由的念頭。

 

  王瑞琪在某國中演講時,學生寫紙條問她:「什麼時候才可以『炒飯』?」遇到這種問題,王瑞琪建議家長,冷靜告訴青少年:草率偷嘗禁果又不做好防護,很可能「別的同學都在快樂讀書、旅行、交友,你卻必須辛苦打工養孩子。」

 

 

  最重要的,幾乎所有專家都提醒,孩子給父母談這類話題的「機會」通常很有限,因此,父母一定要把握機會,以開明溫暖而且信任孩子「會朝更好的方向努力」的態度進行教育,以免孩子為了反抗權威,刻意朝父母不樂見的方向發展。

 

  性教育的過程,就是愛與榜樣。尊重異性,不是口號,而是透過父母及師長,展現出來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