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接獲洋外公的來電,昨夜阿公做了惡夢,睡夢中大翻身不慎撞到床頭梳妝櫃,撞得頭破血流,還好阿公懂得先撥打119叫救護車,並向樓下鄰居求救,額頭的傷口縫了十幾針。
感謝幾十年的老鄰居幫忙,好鄰居相伴勝過遠親,所謂『遠親不如近鄰』。
阿公現年72歲,接觸慈濟,有了信仰,心念轉變,較為樂觀獨立,平日積極參與慈濟志工培訓,老人家用閒餘時間做善事,三餐與生活也讓我們較放心。
猶記上次阿公因環保站資源回收車卸貨,一根手指不慎手被車板夾傷做了小手術,我趕緊從公司趕去醫院處理,事後的換藥和生活照料由高雄妹妹接手;這次意外,我將阿公接來小住幾天,我家再寬敞舒適也比不上阿公自己的房子,生活習慣不同,不能去環保站,整天無所事事,對他而言,這才是痛苦所在。
我們三姐妹,一個嫁香港;一個嫁高雄;我是離阿公家最近的,但再怎麼近都無法第一時間協助,開始思索關注長期照護問題。
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子女的關愛與照料,這份血緣親情任誰都無法割捨離棄,但上有老下有小,肩負全家經濟壓力的「三明治族」子女,面臨老年人口俱增,父母失智或長期照護的困境又該怎麼辦?
老並不可怕,就怕失能失智拖病,長期臥塌,生活無法自理,活著的尊嚴在哪裡?
不論有沒有生養小孩,你我要有一種認知,不能指望子女來長期照顧,當你需要時,子女可能正值事業巔峰,為生活與工作奔走異鄉,萬一你活太久,他也步入老年,沒有體力與能力照料你,還是多存點錢,即早規劃較實在。
活的愈久,長期照料的時間也會拉長,據世衛生組織統計,人類長期照顧的需求為5-10年。
照顧嬰幼兒與老年長期照顧是截然不同的,每天看著嬰幼兒進步成長,代表的是一種生生不息,一種生命延續,一種希望。
然而,長照每天看見的是生命的凋零,甚而走向死亡,這對有情感牽絆的家人而言是個衝擊,不但體能耗費,犧牲自己的人生與時間,每天處於一種封閉的時空,面對死亡陰霾,很難不憂鬱。
長期照護是一項24小時不眠不休、專業又耗體能的工作,包括餵食(藥)、洗澡、大小便、翻身、拍背、復健、處理疼痛、搬運病人、就醫、情緒發泄與緊急狀況的處理等大量的體力負擔。
從小到大,沒有人教導我們面對臨終的生命教育,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當長期照顧者,就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從事醫護工作。
將長輩送安養院與孝不孝順,完全是兩碼子事,只是一種需求和解決問題,就像嬰幼兒送托兒所那般。
長期照護不是一人或一個家庭能承擔,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它需要國家介入,不應該由家庭或子女獨自承擔。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生命得以延年益壽,但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這世代「老不起」,「吃百二」未必是件好事,請不要再祝賀人家「長命百歲」了。
「生命,在於有多寬廣和精彩,不在於長短。」
這場銀髮風暴已在你我身邊蔓延,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Smart智富月刊第73期】
【文/施禔盈】
當經濟高成長不再,當鐵飯碗變成玻璃碗,當人類壽命延長、活得老變成常態,當少子化趨勢形成……你能想像夾心族的「明天過後」會是什麼樣的景象?無力維持自己的生活負擔,卻仍背負奉養父母的傳統包袱,不敢期待養兒防老...,這些景象將一一呈現,你準備好了嗎?
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四個家庭養一個小孩,65歲的爸爸要養90歲的爺爺,還要養35歲的兒子和5歲的孫子……你能想像這樣的景象嗎?老態龍鍾的社會,經濟活動力降低,夾心族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笑容。
你以為這幅景象多久後會出現,40年後、50年後……都錯!恐怕這個答案比你所預期的要來得快,很訝異嗎?近年來台灣年輕人愈來愈晚婚,生育子女的意願也相當低落,光從這兩點社會現象,就可以預見台灣高齡社會即將來臨。
台灣人口老化現象,比南韓、新加坡更快
從具體數字來看,台灣每年新生嬰兒數從1984年的36萬人,縮到去年只剩22萬人,今年甚至將跌破20萬人。這個低新生兒的現象,我們從婦女平均生育率也可清楚看出,1984年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兩個小孩,到去年統計則只有1.24個,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的婦女生育率已經是國際低水準了。
由於出生嬰兒少,過去十年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加快,從1993年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開始,台灣就正式成為人口老化國家。同時,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還比其他國家惡化得更快。如1993年,南韓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5.5%,2002年升至7.6%,同期間新加坡老年人口比重從6.0%增加到7.0%,至於台灣,則從7.1%攀升到9.0%。
針對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變動的問題,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薛承泰說,西方國家人口成長率由高到低,歷經上百年的演變,台灣則在短短30年內,人口成長率就降到1%的低成長景況,去年甚至只剩0.5%不到。他擔心社會制度與福利的調整,趕不上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民眾未來的生活潛藏危機。
老年人口大幅成長,社會負擔重
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奉養父母的開銷並沒有造成夾心族太大的壓力,但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指出,不要輕忽父母照養費的大幅提升。
觀察台灣人口結構,去年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雖達9.23%,但是根據國際統計,需要特別照顧或提供醫療層面協助的75歲以上老老人、及失能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的5~6%。也就是說,雖然老年人口比重看起來不低,但是在台灣真正需要被照顧的老人,人口數其實只有約12萬人。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2024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20%,若以老老人及失能老人占其中6%來推算,屆時需要醫療照護或長期看護的老人人口會驟增到20幾萬人,比目前高出一倍之多。
●解釋名詞:扶老比與扶幼比
扶老比指的是15~64歲青壯年人口,扶養65歲以上老人的比重,扶幼比則是15~64歲青壯年人口,扶養0~14歲兒童或少年的比重。當扶老比的比例愈高,顯示高齡人口的比重愈來愈高,扶幼比的數字愈高,表示一個社會的新生兒童的比例愈高,人口結構愈年輕化。
另外,我們從扶老比、扶幼比的數據變化趨勢,更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老年危機已經啟動。過去30年台灣扶老比明顯攀升,1974年時,每100個青壯人口只需扶養5.56個老人,換句話說,18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到了1994年時,變成9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去年則是7.7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畫處的推估,於2024年,扶老比的數字將升高為27.61%,也就是說,到時的情況是每3.6個年輕人就要養一個老人。西元2044年時,扶老比為61.73%,變成每1.6個年輕人就要扛一個老人的重擔。
扶幼比迅速下滑,四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
相較扶老比的節節高升,扶幼比則是下滑快速。1974年,扶幼比59.81%,每1.67個大人養一個小孩,去年這個數字已經降至27.95%,變成每3.6個大人養一個小孩。至於20年後,扶幼比將萎縮至12.42%,變成每八個大人只照養一個小孩。
長期研究人口結構變遷的薛承泰說,當2016年扶老比正式超越扶幼比時,整個社會的前進動力會顯得相當蹣跚,因為養老人是愈養負擔愈沉重,如果大家再不正視這個老人危機,那麼整個國家將被老化問題糾纏而無法脫困。
日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993年日本老年人口比重是13.5%,2002年增為18.5%。在此期間,美國老年人口反而從12.6%降到12.4%,這可以說明為什麼過去10年,美國的經濟活力比日本高出許多。
working poor,夾心族心有餘力不足
從經建會對未來三十年的人口結構推估來看,我們除了看到老年人口比重節節高漲外,還會看到平均餘命拉長的現象。根據推估,目前男性的平均餘命為73歲,女性為78歲,但是到2024年時,預估男性平均餘命為78歲,女性為85歲,足足比現在多出五歲以上。面對壽命延長,退休生活的安排將更形重要。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指出,夾心族的三個為難處境:第一,政府財政狀況不佳,難有好的社會福利制度;第二,下一代價值觀變遷,想依賴兒女更顯困難;第三,微利時代定存、保險獲利有限,投資報酬則不確定。
古允文指出,過去可能因為家庭變故或失業導致貧窮,但未來可能是有所得,但是不夠用,就是所謂的「新貧」,對這一代夾心族來說,working poor成了最大的難解之結。
活得老,壽命可能延長;子女少或沒有;賺得少,退休金不足;父母年邁,醫療開銷變重……這些都是夾心族「明天過後」即將面臨的景象。面對「扛不起的未來」,夾心族究竟該怎麼辦呢?
延後退休,明天過後才能OK
薛承泰說因應高齡社會,夾心族其實應該將退休年紀延後至70歲,不過,這樣做也會產生社會問題,因為會阻礙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因此,他建議可以實施彈性的退休制度,例如50~55歲可以從每天工作八小時降為六小時,過了五年,工作時間變成半天,以逐步遞減工作時數來釋出工作機會,直到70歲。如此漸進式的退休模式,夾心族不會提早面對經濟壓力,並且也可以做到世代交替。
古允文也表示,台灣民眾沒有60歲就退休的本錢,與其他東亞國家相比,去年日本60~64歲高齡勞動參與率是55.1%,南韓55.8%,新加坡是34.9%,反觀台灣僅有34.0%。相對日、韓等國家,台灣高齡勞參率明顯偏低。雖然提早退休是大家的夢想,不過,古允文笑笑說,人生最悲慘的一件事便是,花完身上最後一毛錢,卻還活在人世。如果夾心族意識到20年後的社會環境將是如此艱鉅,那麼延後退休才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
當然良好的社會福利政策絕對是幫助夾心族解套的一帖良方,林萬億呼籲,夾心族除了要即刻為自己的未來展開規畫之外,還要勇於與社會對話,把聲音傳出去。一個人扛不起未來,那麼就應該透過集體的力量,推動政府正視問題建立制度,讓教育、養老的問題,由社會一起來分攤。
希望「明天過後」還能OK,夾心族,你必須要有所行動!
留言列表